東隧又再申請加價,理據是要確保百分之十五的合理利潤。政府已即時反對,不過東隧會以法律程序和政府週旋。
幾年前東隧也曾提出同樣申請,當時政府也反對,但是司法覆核結果是東隧得值,而且加價幅度比原來申請的加幅還要高,私家車單程收費提高至25元,比紅隧的20元貴5元,營業車輛收費同樣比紅隧的高,形成原本已塞車的紅隧更為塞車。
香港的公共交通設施之完善及方便,在國際大城市中認了第二,相信很難找到那個城市可居首位。這除了歸功地鐵路線幾乎遍布港九新界之外,完善的公路網,也令大小巴士,可點對點服務全港。唯一仍需改善之處,是港島區尤其是中環至銅鑼灣,及銅鑼灣連接尖沙咀的紅隧的交通,仍然經常大塞車。
眾所週知,上述的交通擠塞,主要是三條過海隧道流量不平均所致。流量不平均,是因為收費有高有低,位處香港交通最中心地帶的紅隧,由於是政府管理,收費反而最低,設施最新也最完善的西隧,收費是紅隧的兩倍,東隧收費也比紅隧稍高,結果流量都集中到紅隧,形成樽頸效應,不塞車才怪。
隧道流量不均造成塞車,政府沒打算回購東西二隧作為治本之策略,反而將責任推諉到汽車業,甚至向專利經營權學習最低利潤保證,大加新車首次登記稅15%,托詞寓禁於徵來遏止汽車增長造成的塞車。
特區政府民望插水,無需專家或學者分析,都知道是因為應做不做,不該做的又偏偏去做。特首所謂的「強政勵治」,變成「強政」苛徵有車階級和汽車業首次登記稅,勵治變成「厲治」,對大企業掠奪民脂民藥膏坐視不理,特區不產生深層次矛盾才怪。
香港政府連隧道塞車都搞唔掂,又點會搞好香港民生!!
其實私家車並不是紅隧主要使用者,紅隧$20,東隧$25,只差25%。但貨運朋友們從不用其他隧道,如大家比較各隧道貨車收費便知道。
貨運成本增加,間接引致通脹,就會影響民生。
http://dl.dropbox.com/u/14921198/tunnel%20fare.jpg
參看上表,貨車之收費相差乃以倍數計,較私家車只差25%多出甚巨,教貨運業如何有選其他隧道之理。
小弟見解,最佳方法是收購其中一隧 (反正庫房的錢多的是),特別以較平收費(如$10) 讓貨車使用,並提高紅隧貨車之收費,以起分流車輛之作用。
政府就是愛亂花錢(如派錢給海外人士),該花而有長遠利益的(回購兩隧)卻不花。
其實只要收購東隧,將輕型、中型以至重型貨車收費與紅隧看齊,已足以做到分流作用。